認識迷鰓魚

長鰭型鬥魚

長鰭型鬥魚

文:Jimmy Yeh 圖:Claudia Lin

長鰭型鬥魚傳統鬥魚、半月鬥魚及冠尾鬥魚的總稱,最具代表性的就屬傳統鬥魚。傳統鬥魚(Veil Tail˙VT)傳統鬥魚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馬尾鬥魚。也有人稱馬尾鬥魚為單尾鬥魚、紗尾鬥魚。馬尾鬥魚三鰭修長呈現尖狀,展鰭時三鰭會呈現海鷗飛翔型,背鰭與臀鰭的末端會呈現尖銳如同海鷗的一對翅膀向後彎曲,尾鰭修長而下垂如同馬尾般。梳尾鬥魚(Comb Tail ˙CBT)梳尾鬥魚的特徵尾鰭呈現鋸齒狀,這是因為鰭骨突出造成,現在市面常見的冠尾鬥魚(Crown Tail) 在初期就是由梳尾鬥魚逐步改良而成。這種表現的

短鰭型鬥魚(Plakat.PK)

短鰭型鬥魚(Plakat.PK)

文:Jimmy Yeh 圖:Claudia Lin

短鰭型鬥魚(Plakat˙PK)展示級鬥魚最早最原始的型態就是短鰭型,後來才慢慢改良成為長鰭型鬥魚。短鰭型鬥魚最早是被當地農民培育做為賭博娛樂的消遣,引入歐美後才開始轉為觀賞為主。短鰭型鬥魚之後依培育者需求不同而逐漸分為傳統PK / 搏擊型鬥魚(Traditional Plakat / Fighter)及HMPK兩大種品系。Fighter是以搏鬥為主的鬥魚總稱呼。HMPK(Half Moon Plaket˙HMPK)短鰭型半月鬥魚,指短鰭型鬥魚尾鰭展開達到180度成半月形,是傳統PK與半月鬥魚改

展示級鬥魚的身體部位及構造

展示級鬥魚的身體部位及構造

Jimmy Yeh、Claudia Lin

頭部:鬥魚的頭部。下巴:鬥魚的下巴。鰓蓋:鬥魚的鰓蓋展鰭時會打開。胸鰭:鰓蓋後的鰭,除了多樣化的型態還有許多繽紛的顏色。腹鰭:鬥魚腹部下方的鰭,型狀如一對刀。背鰭:指鬥魚背部的鰭,表現好的鬥魚背鰭會挺且大。臀鰭:鬥魚魚體下側的鰭,在鬥魚游動時有助於平衡身體的作用。尾鰭:指鬥魚的尾鰭,很多品系都是透過尾鰭來判別。鱗片:鬥魚身體上的魚鱗。嘴:鬥魚的嘴巴眼睛:鬥魚的眼睛生殖孔:母魚排卵的地方,是非常明顯的性別特徵。迷鰓器官:鬥魚最具特色的器官,使鬥魚可以直接在水面呼吸。婚姻線:繁殖期母魚身上會出現的斑

展示級鬥魚的日常照護

展示級鬥魚的日常照護

Jimmy Yeh

鬥魚喜愛弱酸性軟水水溫適合24-27度 ( 秋冬季節建議水溫控制在25-26度 )鬥魚有領域性,所以不能混養鬥魚有迷鰓器官,所以不用打氣也可以直接在水面呼吸鬥魚的跳躍性很強,建議魚缸一定要加蓋水質一定要曝氣至少24小時SBP展鬥期刊照護方式為不管任意品系,三天換一次水,每次為全換水。兩天餵食一次,可以每天餵食。水質使用自來水加入Tetra 德彩水質穩定劑曝氣至少24小時以上。並會加入適量的欖仁葉液。一個星期會讓展示級鬥魚展鰭兩次,每次10-20分鐘。 注意: SBP展鬥期刊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