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鰭型鬥魚
傳統鬥魚、半月鬥魚及冠尾鬥魚的總稱,最具代表性的就屬傳統鬥魚。
傳統鬥魚(Veil Tail˙VT)
傳統鬥魚就是我們一般俗稱的馬尾鬥魚。也有人稱馬尾鬥魚為單尾鬥魚、紗尾鬥魚。
馬尾鬥魚三鰭修長呈現尖狀,展鰭時三鰭會呈現海鷗飛翔型,背鰭與臀鰭的末端會呈現尖銳如同海鷗的一對翅膀向後彎曲,尾鰭修長而下垂如同馬尾般。
梳尾鬥魚(Comb Tail ˙CBT)
梳尾鬥魚的特徵尾鰭呈現鋸齒狀,這是因為鰭骨突出造成,現在市面常見的冠尾鬥魚(Crown Tail) 在初期就是由梳尾鬥魚逐步改良而成。
這種表現的梳尾鬥魚鰭型與馬尾鬥魚非常相像,牠們往往有與馬尾魚一樣下垂的尾鰭,唯一不同的是尾鰭末端鰭骨突出呈現凹凸不一的鋸齒狀。
雙尾鬥魚(Double Tail˙DT)
1960年,印度成功培育出第一條雙尾鬥魚,雙尾是一種遺傳性基因特徵(Genetic trait)基因突變,它會出現在任何品系上(包含馬尾、冠尾、半月、PK及巨型)
雙尾基因的特徵辨識除了尾鰭是兩片之外,背鰭很明顯非常寬大的大背鰭(寬背)。
改良初期雙尾鬥魚的尾鰭分裂並非是由中間分裂也沒有像現在常見的對稱達到180度是類似長劍的劍型(傳統雙劍尾),有許多都分裂不對稱、分裂也不完全及角度也未到達180度,經過不斷改良,才逐漸成為現在常見的分裂到底角度也達180度的個體(雙半月)。而鰭型表現好的又稱為滿月(FULL MOON)。
冠尾鬥魚(Crown Tail˙CT)
冠尾鬥魚是由印尼的繁殖者(Henry Yin,1995)培育出的品系
是一種鰭骨(Ray)突出鰭膜(Webbing)內縮表現的鬥魚,香港稱之為「獅王鬥魚」。
表現強勢的鰭骨全展開時感覺像是一個王冠,所以稱為冠尾鬥魚(Crown Tail˙CT)。
冠尾鬥魚是由三角尾鬥魚與梳尾鬥魚逐步改良而成,而冠尾鬥魚又分為許多種稱呼和表現形態,主要是以尾鰭鰭骨(Ray)岔數來分類,現今常見的為2岔與4岔。
交叉尾(Cross Ray)
是冠尾的一種基因表現形態,鰭骨相互交叉,最常見的為國王尾(King CrownTail˙KCT),而交叉尾在表現上又有內交叉(Inside Cross Ray)指鰭骨往內交叉。
半日
冠尾鬥魚尾鰭展鰭角度達到180 度表現得如同童話中的太陽一樣,則稱之為半日(Half Sun˙HS)。
三角尾鬥魚(Delta Tail˙SDT)
1960年,德國人Edward成功培育出第一條三角尾鬥魚。早期的三角尾鬥魚的角度呈現60度(等三角形),但近年來超級三角尾及半月改良成功普及化後現在三角尾尾鰭展開角度較大並介於120 ~ 129度,現已很少看到60度的個體。
超級三角尾鬥魚(Super Delta Tail˙SDT)
1980 年, 美國IBC 的培育者Peter Göttner 和Paris Jones 成功培育出超級三角尾鬥魚。
超級三角尾鬥魚是指尾鰭展開接近180 度,但未達到180 度尾鰭呈現圓形且很大片的展示級鬥魚,超級三角尾鬥魚尾鰭展開角度大約在130 ~ 179 度之間。
半月鬥魚(Half Moon˙HM) /超半月鬥魚(Over Half Moon˙OHM)
半月鬥魚是指尾鰭展開達到180度呈現半圓形,如同半個月亮般的亮麗尾鰭,改良半月的繁殖者Rajiv Massilamoni其團隊中的Jeff Wilson將這種表現的鬥魚稱為半月鬥魚Half Moon。Rajiv Massilamoni覺得這個名稱很不錯很適合就沿用了下來。半月鬥魚是馬尾鬥魚(VT)改良成為三角尾鬥魚(Delta Tail)之後逐步改良而來,尾鰭如月亮半月般因而得名。而超半月鬥魚是指尾鰭展開超過180度的表現。
玫瑰尾鬥魚(Rose Tail)
玫瑰尾是指鬥魚尾鰭的叉數過度分支造成展鰭時無法全展開所產生的皺褶,重疊時如同花瓣一樣再搭配鮮豔的色彩讓人感覺十分優雅華麗,國外玩家將這種尾型稱為Rose Tail。
羽毛尾鬥魚(Feather Tail)
羽毛尾鬥魚是玫瑰尾極端的表現,國外將這兩種尾鰭形態統稱為玫瑰尾。
由於岔數(Ray)過度分支導致尾鰭分裂形成如同羽毛的形狀,由於羽毛尾是極端的尾型導致重量增加,使得牠們不方便游動及活動。玫瑰尾及羽毛尾由於尾鰭岔數過度分支,導致鰭條較軟。
Powered by Froala Editor